徐州市第三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2021年1月29日六届三次教代会通过)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学校发展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本着遵循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内部背景
学校创办于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共享成长”的校训,形成了“求是求新求美”的校风、“为仁为师为范”的教风和“立志立德立学”的学风。学校坚持“凝神聚力促三中优质发展,一心一意谋学生美好前程”的办学理念,“聚焦课堂,向高效课堂要质量;聚焦管理,向精细管理要效益”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体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了“全国体育红旗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校”、“全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江苏省首批验评的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首批人文特色课程基地”、“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和“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校”等称号。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民主北路、解放北路和中学街交叉区域,地处市中心繁华区。学校校园总面积为6046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284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郁。
2.优势和特色
(1)管理科学高效。学校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规范管理,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管理体系,以及适合校情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学校坚持党建引航,落实校长负责制,统筹严管德育、教学、科研、校务、总务等工作,对干部、党员、教师、职工进行岗位责任管理、分类激励管理、全面绩效考核,学校工作分工明确,协同发展。
(2)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管理干部团队带头立德树人,扎根教学一线,作风正派、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群众威信高。教师队伍传承敬业爱生、治学严谨、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等优良传统,具有崇高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学位)人数占比34.6%,并呈不断提高趋势。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81.8%。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人数众多。
(3)体育特色鲜明。195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运动红旗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培养体育人才试点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重点示范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先进学校”、“全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和“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学校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体坛名将,我校学生先后在国际比赛中获得6枚金牌、2枚银牌,在国内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140枚、银牌99枚、铜牌66枚;学校为国家体工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总共输送了307名高水平运动员。学校现有篮球队、足球队和射箭队三支竞技队伍,其中,射箭队多次获得国际团体和个人奖牌,足球队连续四年蝉联徐州市“市长杯”冠军。
(4)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在办学历史上曾多次创造过辉煌,输送大批优秀学子进入高校深造,多名全市学生领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七十多年薪火相传,学校培养出一批名扬海内外的艺术家、体育英才、著名科学家和行政领导。如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江苏省副省长杨晓堂,总参兵种部原副部长李振敏少将,昆明军区原副司令员张正民少将,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徐新民少将,现役战略支援部队舒琦少将,英国皇家科学院张祥成院士,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著名艺术家喻继高、张立辰、程大利,体坛明星孙久远、李春祥、胡卫东、宋娜等。
3.“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
五年来,学校认真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进行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培育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特色,认真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育人模式,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学质量优质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学手段数字化、学校发展高品质的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高位走强,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2020年底,学校“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全部实现、制订的任务超额完成。支乾锋校长在对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教育发展的大势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广泛征求了教师、学生、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经过专家组的充分讨论,带领全体教职工制订了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奋斗目标。
二、外部背景分析
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举措。为把素质教育推行深入,教育部先后推进了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徐州市教育局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徐州教育生态。这一切,为我校加快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第二部分发展目标与主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凝神聚力促三中优质发展,一心一意谋学生美好前程”的办学理念,突出优质目标导向,聚焦内涵建设,实现特色深化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全面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率先实现高中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贡献徐州三中智慧和方案。
二、办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教育教学质量高位跃进的基础上,以加强区域教育领先、步入省内前列、走向国内一流为建设目标,努力打造办学方向端正、师资队伍更强、课程体系更优、学校治理更细、教育质量更高、办学特色更鲜明、学校美誉度更高的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即创建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
2.目标分解及年度任务
1
一、办学方向端正 | |||||||
总体目标 | 目标 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办学方向端正 | 1.办学方向端正。 |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办学目标体现学校愿景、使命和特色,聚焦培养未来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1.3育人目标体现全面而有个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聚焦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 |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 1.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规律。 1.2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 1.3坚持正确的育人目标。
| 校长室 校办 |
2.德育体系完善。
| 2.1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推进自力成长“四自”德育模式建设,结合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顶层设计建设目标明确、内容完善、年级衔接、团群参与、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 2.1落实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德育工作体系。 健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面、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2.2重点项目:推进“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内容。
| 2.1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六育四全”育人局面。 2.2系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2.3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并获得初步成效。 2.4重点项目:“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内容。
| 2.1 建成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巩固“六育四全”育人局面。 2.2深入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在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德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经验和成效。 2.3重点项目:形成“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学生受益面广,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形成品牌项目。 | 2.1建成完善的、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常态化实现“六育四全”育人局面。 2.2深入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创造性经验和成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标志性成果。 2.3重点项目:形成“学生成长好课堂”精品课程体系品牌项目。
|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 |
3.育人成效显著。 |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积极创建省文明单位(校园)。 |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市内外进行交流和表彰。 3.3积极创建省文明单位(校园)。 |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省内进行交流和表彰。 3.3积极创建省文明单位(校园)。 | 3.1学生“三观”端正,素质优秀,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2学校育人经验和成果在省内乃至更大范围进行交流和表彰。 3.3学校获得省文明单位(校园)等称号。 |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 |
二、师资队伍更强 | |||||||
总体目标 | 目标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师资队伍更强 | 1.发展机制创新。
| 铸魂强师工程(一) 1.1制定“四有”好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健全保障制度。 1.2实施领导力提升方案,提高管理干部团队的管理素养。
| 铸魂强师工程(二) 1.1落实青蓝工程、升级发展工程、名师工程等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举措。 1.2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健全保障制度。 1.3实施领导力提升方案,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设计构建领导力提升教育体系,有实践、有成效。
| 铸魂强师工程(三) 1.1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举措,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1.2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1.3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1.4初步形成内容系统、规范实效的领导力提升实践教育体系。 | 铸魂强师工程(四) 1.1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 1.2形成促进“四有”好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化经验,在省内外产生影响。 1.3建成内容系统、规范实效、富有特点的领导力提升实践教育体系。
| 铸魂强师工程(五) 1.1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富有成效。 1.2促进“四有”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化经验,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1.3校本领导力提升实践教育体系在省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 教科处 校办 |
2.整体水平一流 |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1-2名。 2.3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三师”等2-3名。 2.4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等,有效发挥校内引领、示范作用。 2.5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6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正高级教师认定的培养对象1-2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等,有效发挥校内引领、示范作用。 2.4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5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2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1-2名。 2.4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三师”等3-4名。 2.5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等,有效发挥市内外引领、示范作用。 2.6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7完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正高级教师1-2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2-3名。 2.4省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面3/5以上。形成有梯度的优秀教师团队,具有市内外示范引领能力。 2.5青年教师入职三年内在市级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论文等评选中获奖。 2.6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教师多方面的支持、拓展作用。
| 2.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生家长赞誉度高。 2.2培养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3名。 2.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培养对象2-4名。 2.4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三师”等3-5名。 2.5省特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学科覆盖面3/5以上,且覆盖学科2名以上。优秀教师团队,具有省内外示范引领能力。 2.6形成优秀青年教师群体。 | 教科处 校办 工会 | |
3.科研成果突出。 | 3.1制定科研兴教、强教战略。健全教育科研体系。 3.2围绕学科建设,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有1个自主确定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3.3学科组、年级组均有教科研选题,注重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4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 | 3.1实施科研兴教、强教战略。健全教育科研体系。 3.2围绕学科建设,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有1个自主确定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3.3学科组、年级组均有教科研选题,注重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3.4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 | 3.1教科研氛围浓厚,健全体系。 3.2学校独立承担市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1-2个。 3.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形成高质量教科研成果。
| 3.1形成健全的教育科研体系。 3.2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或其他高层次成果奖1个,教育教学成果在省内有影响。
| 3.1健全的教育科研体系。 3.2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或其他高层次成果奖1-2个,教育教学成果在省内有较大影响。
| 教科处
| |
4.经费保障有力 |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 4.1教师学习、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至少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 教科处 总务处 | |
三、课程体系更优 | |||||||
总体目标 | 目标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课程体系更优 | 1.整体建构体系
| 精品课程工程(一) 1.1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整合国家课程,科学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与办学思想一致的课程规划整体方案。
| 精品课程工程(二) 1.1建立学校课程开发、管理的规范化体制机制。1.2建立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1.3开发3-4门优质课程。 | 精品课程工程(三) 1.1健全学校课程开发、管理的规范化体制机制。 1.2建立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1.3开发3-4门优质课程。 1.4创建1-2门省级精品课程。 | 精品课程工程(四) 1.1健全的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体制机制。 1.2形成课程体系建设的体系化经验。 1.3优质校本课程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全覆盖。 1.4创建2-3门省级精品课程。
| 精品课程工程(五) 1.1建成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学生发展、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2课程体系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系统化经验,在省内有影响。
| 教务处 德育处 |
2.落实素质教育
| 2.1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 2.2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 2.3深化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 2.4探索学生发展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2.5建立学生发展“一生一案”。 2.6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库。 2.7建立发展性评价方案。
| 2.1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 2.2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开发上述校本课程每门学科1-2门,其中1-2门优质课程。 2.3深化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 2.4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的师资集体培训1次。 2.5完善学生发展“一生一案” 2.6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库。 2.7实施发展性评价方案,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2.1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 2.2开发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校本课程4-7门,其中2-3门优质课程。 2.3深化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 2.4系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师资集体培训不少于2次。 2.5充分发挥校外育基地资源库育人功能。 2.6在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 2.1在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方面作出表率。 2.2建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课程群。 2.3形成思政课精品课程。 2.4教师普遍具有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并有系统化经验和成效。 2.5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资源库育人功能。 2.6建成有利于学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2.1在开齐、开足和上好国家规定课程方面作出表率。 2.2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育和国防教育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性成果。 2.3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有引领示范性成果。 2.4学生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教育有标志性成果,在省内有影响。 2.5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有引导示范性成果。
|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 |
| 3.项目实施创新 | 3.1充分发挥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校内外引领示范作用。
| 3.1充分发挥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校内外引领示范作用。
| 3.1深入开展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实施、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成效。 3.2申报省课程改革项目或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1项。 | 3.1组织课程实施成效突出,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在省内具有领先、示范作用。 3.2成功申报省课程改革项目或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1项。 | 3.1课程改革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成为省高中课程改革成果的示范窗口,成为素质教育的创新典范。 3.2成功申报省课程改革项目或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1项。 | 教务处 教科处 |
四、学校治理更细 | |||||||
总体目标 | 目标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学校治理更细 | 1.学校制度先进
|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完善学校制度管理,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管理体系。
|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取得成效,有标志性成果。 |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制度管理体系等实践成果,在省内有示范作用。
| 1.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落实校长负责制。 1.2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 1.3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制度管理体系等实践成果,在省内外有示范、引领作用,有标志性成果。
| 校长室 校办 教务处 教科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总务处 年级处 工会 |
2.机制运行高效
| 2.1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2.2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群团、家委会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机制。 2.3注重人文管理,做到条块管理的协调与配合。 | 2.1坚持依法、民主、科学、规范管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发挥各部门职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 2.1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和制度文化创新,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形成适合校情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取得明显治理成效。
| 2.1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治理体系、有特色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并有标志性成果。
| 2.1学校治理体系比较完善,治理成效明显,富有特色的现代学校治理模式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
| 校办 教务处 教科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总务处 年级处 工会 | |
| 3.经验示范辐射 |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为同行学习借鉴。 |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为同行学习借鉴。 |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为市内外同行广为学习借鉴。
|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在省内产生影响。 | 3.1学校治理成效明显,治理经验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 校办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总务处 |
五、教育质量更高 | |||||||
总体目标 | 目标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教育质量更高 | 1.高品质校园生活 (1)保障充分有力 (2)生活丰富多彩 (3)样态健康鲜活 | 1.1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1.2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3重视教育品牌建设。 1.4积极发展学生社团。 1.5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6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有1-2个教育活动品牌,在同行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1.5倍。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提高便利度,得到师生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有1-2个教育活动品牌,在同行和社会有较大影响。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1.5倍,类型多样,学生参与面广。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7校园氛围有活力,师生有幸福感。 |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提高便利度,得到师生家长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 有2-3个教育活动品牌,省内有影响。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2倍以上,社团类型多样,学生参与面广,有2-3个有传承性和特色化的品牌社团。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8校园氛围有活力,师生幸福感强。 | 1.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增建新校区,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1.2校园生活的时间、空间、人员、财力、场馆等保障有力、便捷,提高舒适度,得到师生家长普遍赞誉。 1.3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节会等注重顶层设计和系列安排。 1.4教育活动品牌有系统性经验、系列性成果。 1.5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2倍以上,类型多样,有80%以上的学生受益与面。有一批学生喜爱、品格高雅的艺体、科技等活动品牌项目。 1.6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 1.7学生积极进取,心理状态好。 1.8校园氛围有活力,师生幸福感强。 | 校长室 校办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总务处
|
2.高品质育人模式 (1)创新培养体系 (2)优化学习方式 (3)培养关键能力
| 2.1深入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研究性探索。 2.2完善选课制度,完善活动体系。 2.3重点项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优化自力成长“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2.4探索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培养途径。 2.5“减负增效”取得成效。
| 2.1深入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研究,有实践、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有成果。 2.2完善选课制度,完善活动体系。 2.3发挥课程基地的育人优势和作用。 2.4重点项目:推进自力成长“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有成果。 2.5探索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培养途径。
| 2.1深入开展有本校特色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研究,模式研究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支撑,有实践、有成果。 2.2有完善的选课制度,有系统的活动体系。 2.3学校发挥课程基地育人优势,并与高校、特色基地等建立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机制。 2.4重点项目:初步形成核心素养导向的自力成长教学模式,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突破性成效。 2.5形成多样态培养途径体系。 | 2.1初步形成彰显本校特色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模式研究有省级及以上课题成果支撑,有明显实际成效。 2.2完善的选课制、走班制,系统的活动体系。 2.3学校与高校、特色基地等深化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机制。 2.4重点项目: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自力成长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成效明显,有标志性成果。 2.5多样态培养途径体系育人成效明显。
| 2.1形成彰显本校特色的自力成长育人模式,成效明显,模式的借鉴价值高。 2.2学校与高校、特色基地等有稳定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特色人才机制,形成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有效服务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 2.3重点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自力成长教学模式在省内有示范、引领作用。
| 教务处 | |
3.高品质智慧教育 (1)建设水平领先 (2)应用深度融合
| 3.1 重点项目:推进智慧校园应用通平台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党务校务管理、选课走班管理、学籍学业管理、自主学习支持、教师研修课程、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管理、报刊图书阅览、后勤服务和家校协同等方面,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能力。 3.2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建设,提高已有资源利用率。 3.3依托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开展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开发1-2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3.4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 3.1重点项目:推进智慧校园应用通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领域。 3.2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建设,提高已有资源利用率。 3.3开展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建设1-2门信息技术优质课程。 3.4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 3.1重点项目:推进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应用学情大数据,系统化建立班主任管理班情、学生学情、教师教情等数据库,构建精准教学基础数据体系。 3.2深化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建设1-2门信息技术精品课程。 3.3建设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基层设计,充实内容。 3.4校园智慧公共生活空间建设项目。 3.5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师生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 3.1重点项目:构建精准教学基础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制,建设信息型精准教学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3.2开展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形成资源丰富、年级衔接、方便实用的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 3.3深化物联网云智能灌溉实景课堂教学应用实效研究,建设2-3门信息技术精品课程。 3.4校园智慧公共生活空间建设项目。 3.5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构建师生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 3.1重点项目:信息型精准教学方式有实践、有成果,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3.2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的引领作用,成效明显,促进教学方式转换。 3.3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 教务处 教科处 | |
4.高品质国际交流 (1)国际视野开阔 (2)合作交流广泛 | 4.1重视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开展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 4.2重视与境外同行、学校等开展交流合作。
| 4.1重视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开设国际文化理解校本课程,开展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 4.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境外同行、学校等开展交流合作。
| 4.1系统开展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学生普遍具有国际视野。 4.2常态化开展与境外同行、学校等开展交流合作。 | 4.1系统开展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师生国际视野开阔。 4.2与境外同行、学校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 4.1国际文化理解教育体系,有一批精品校本课程和模拟联合国等品牌活动项目。 4.2与境外同行、学校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师资促进教育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 校办 教务处 德育处 团委 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 |
六、学校特色更鲜明 | |||||||
总体目标 | 目标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学校特色更明 | 1.体育特色建设有规划、有实践、有成果。 | 1.1制定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方案,顶层设计,高位推进。 1.2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方案年度监测。 1.2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生活。 |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水平中期检查。 1.2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校园体育文化个性鲜明。 |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水平年度监测。 1.2校园体育文化个性鲜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生活,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 1.1开展体育特色建设发展水平终期绩效评价。 1.2校园体育文化特色鲜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生活,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 德育处 |
2. 高品质体育课程 (1)群体运动课程质量高 (2)竞赛训练课程水平高 (3)传统体育项目有特色
|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开发2-3门群体运动校本课程。 2.2规范开展1个体育社团活动。 2.3组织开展校运动会。 2.4严格规范3门竞赛训练课程, 2.5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6丰富传统体育项目1-2门。 2.7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开发群体运动校本课程2-3门;丰富传统体育项目1-2门,初步形成导向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体育校本课程群。 2.2规范开展2-3个体育社团活动。 2.3组织开展校运动会。 2.4规范实施3门竞赛训练课程。 2.5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6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开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形成2-3门群体运动优质课程,其中传统体育项目1门,在市内外形成影响。 2.2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开发传统体育项目1-2门。 2.3规范开展3-4个体育社团活动。 2.4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彰显办学特色。 2.5打造3门竞赛训练精品课程。 2.6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7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 2.1坚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深化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形成2-3门群体运动精品课程,在省内外形成影响。 2.2组织规范开展4-5体育社团活动,建设1个有传承性和特色化的品牌体育社团。 2.3举办校园文化体育节,彰显办学特色。 2.4打造3门竞赛训练精品课程,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5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开发群体运动、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2-3门。 2.6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 2.1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鲜明的体育优质课程体系,群体运动、传统体育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系统化经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外有影响,有标志性成果。 2.2继续建设1个品牌体育社团,辐射带动其他体育社团活动提高品质。 2.3开展体育精品课程、品牌社团展示、传统体育项目展示活动等,举办高品质校园文化体育节。 2.4打造3门竞赛训练精品课程。 2.5运动队年度竞赛成绩名列全省茅,射箭获得全国金牌奖项。 2.6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整体高。 | 德育处 | |
3. 建设高品质体育课堂,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 3.1 开展体育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专题研究,初步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
|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探索、有实践、有成果。3.2有90%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探索、有实践、有成果。 3.2有90%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2-3项运动技能,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研究、有实践、有成果。 3.2有95%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同行认同度。 | 3.1打造高品质体育课堂,有研究、有实践、有成果。 3.2有95%以上的学生受益面,学生熟练掌握3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同行认同度。 | 德育处 | |
4.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 | 4.1构建体育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社团-班-级-校”多层级校内体育竞赛制度建设。
| 4.1完善“社团-班-级-校”多层次校内体育竞赛制度建设。 4.2创建体育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 4.1构建“社团-班-级-校-市-省-国家”多层次体育竞赛体系建设。 4.2完善体育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 4.1构建多层级体育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探索、有实践、有丰富成果,在市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 4.1构建多层级体育竞赛和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有系统化经验,在省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 德育处 | |
5.体育教师队伍高素质。 | 5.1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体育专业素养。 5.2结合体育工作实践,组织开展体育特色课题研究。 | 5.1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体育专业素养。5.2结合体育工作实践,组织开展体育特色课题研究,有成果。 5.3培养体育特色教师1名。 | 5.1充实体育教师。 5.2建设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资源库,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5.3有1-2个市级体育课题立项。 5.4培养体育特色教师2名,体育名师1名。
| 5.1充实体育教师。 5.2建设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资源库,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5.3有2-3个市级体育课题立项。 5.4培养体育特色教师2名,体育名师1名,并较好发挥引领团队示范作用。 | 5.1充实体育教师。 5.2建成符合教学、训练、活动需要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资源库,取得明显成效,有标志性成果。 5.3培养体育特色教师2名。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体育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 德育处 教科处 | |
七、学校美誉度更高 | |||||||
总体目标 | 目标内容 | 2021年度 | 2022年度 | 2023年度 | 2024年度 | 2025年度 | 责任处室 |
学校美誉度高 | 1.素质教育创新典范。 | 1.1素质教育的目标设计、制度创新、育人方式、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至少有10篇在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宣传 |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0篇及以上,有2-3篇在省级及以上主流报刊媒体宣传。
|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0-15篇及以上,省级2-3篇,国家级1-2篇。
|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5篇,省级5-7篇,国家级1-2篇。
| 1.1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及成果进行年度总结 1.2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市级15篇及以上,省级5-7篇,国家级2-3篇。
| 校办 |
2.课改成果示范窗口 | 2.1主办或承办1-2次市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 2.1主办或承办1-2次市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 2.1主办或承办1-2次市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 2.1主办或承办1-2次省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 2.1主办或承办1-2次省及以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展示学校课程改革成果。 | 教务处 校办 | |
3.辐射带动先进典范 | 3.1支教送教、共享优质资源等多种形式帮助兄弟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 3.1支教送教、共享优质资源等多种形式帮助兄弟学校,形成教育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 | 3.1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创新支持帮助兄弟学校发展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 3.1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创新支持帮助兄弟学校发展机制,促进共同优质发展,有实践,有成果。 | 3.1形成较完善的教育共同体建设机制,促进共同优质发展有系统性经验,在省内外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 | 教务处 教科处 校办 | |
4.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赞誉 |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85%以上。 |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90%以上。 |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90%以上。 |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社会美誉度95%以上。 | 4.1实施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发展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4.2实施家长、同行和社会评价调查、分析、改进机制。 社会美誉度95%以上。 | 校办 教务处 | |
1
三.主要举措
1.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教育使命
(1)明确光荣职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教育必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新时代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代教师的光荣职责。
(2)担当教育使命。坚定教育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想等,构建更加有效、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勇于迎接信息化、智慧化等高新技术的挑战,加快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管理、方式、机制、理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加快建设智慧教育步伐,快速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2.实行精细管理,提高管理绩效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加强检查、反馈、整改的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形成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良好态势。
(2)完善民主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拓展民主管理渠道,丰富民主管理手段,扩大民主管理群体,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的管理作用。将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学校发展愿景和个人发展愿景相通融,调动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注重管理细节。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注重管理细节,加强过程管理,重视结果性考核的使用,切实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重心,发挥年级处管理作用,实现管理的“严、精、细、实、效”。
(4)突出管理重点。人事管理上,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健全激励性竞争机制。德育管理上,以生涯规划为抓手,加强班主任、学生会、班级团支部和德育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上,以教学“五认真”为抓手,做好教学日常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科研管理上,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学科建设,对“三师工程”实施过程监控,给教师科研提供帮助。后勤管理上,做好教学设施设备和学校资产管理,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保障。年级管理上,实行年级处长负责制,加强年级处管理力量,赋予年级处教师选用权、评价权、奖励权,加大对教学一线教师的质量奖励。
3.创新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
(1)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班级管理为主体,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组建校长领导下的德育工作网络,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德育工作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心育教师、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选派优秀德育工作者参加上级组织的专项德育培训;通过先进引领、讲座报告、集体备班、班科联席、听课评课等形式扎实开展德育校本研训活动;通过外出考察、交流等活动提升德育工作视野。全体教师每年接受1次德育工作专题培训、接受1次心理健康辅导,主讲1次德育公开课(班会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专题报告等)。争取每年培养1名以上市级模范班主任(或先进德育工作者),10名以上校优秀班主任。争取至少立项并完成省市级德育课题各一项,至少有30篇德育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得省市级奖励。
(3)丰富德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关键课程地位,改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透析热点,运用科学理论解析困惑,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真正做到明理、增信、立志。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思政、历史、语文、法律等校本课程,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通过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等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4)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给学生配备导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订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订行动计划,细化每一学期的奋斗目标,并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高一年级以生涯觉察为主,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等;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为主,内容涉及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异性交往辅导、生涯规划与抉择辅导等;高三年级以生涯决策为主,以考前心理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为主要内容。开展“学生之星”评选活动,对实施生涯规划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举办生涯规划专题报告会。
(5)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度。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6)加强德育工作检查。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评估各项德育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班级和团队德育活动的效果,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变化,学科渗透效果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方式要遵循平时检查、阶段性集中检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班级互查自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听汇报、看资料、搞座谈等方法,检查、分析、指导相结合,及时了解德育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对德育目标及实施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4.深化教学改革,迅速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高考研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深刻领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理念和“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探寻全国卷的规律,研究新高考试卷命题趋势。认真研究江苏新高考“3+1+2”选科方案和高考录取政策的改变,树立正确育人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教学策略。学校以“培育核心素养、重视规范养成、突出能力导向、注重思维引领、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为教学原则,以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为基本要求,调整优化三个年级教学策略。高一年级:刚化规范、注重基础、均衡发展、科学指导;高二年级:分类分层、统筹兼顾、增值发展、综合优化;高三年级:重视综合、整体发展、体验成功。
(3)加快教学改革。成立推进“六步导学”教学模式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整体规划与实施。各年级备课组成立备课组长为核心的课改中心小组,采取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及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形成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采取边培训、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示范推广、学期总结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在基础年级语数外三科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三个年级所有文化学科中,力争三年内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4)加强教学监控。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逐步完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制度、教学“五认真”制度(认真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学生辅导和组织考试)、听评课制度、教学成绩评价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实行年级处为教育教学管理实体的扁平化管理体系,推行年级处全面管理、责权利相结合的高效管理运行模式。通过日检查、月小结、期中期末总结的形式,认真查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薄弱班级、薄弱学科、薄弱教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根据阶段性听评课情况、常规监测及过程性评价等,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分别对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确保常规教学工作健康有序运转。
(5)完善教学评价。采取发展性评价、增值评价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坚持本着看起点比进步的原则,评价内容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劳动纪律遵守情况、教学“五认真”执行情况、教学实绩等,评价采取主管部门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实绩考核实行期末检测与过程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6)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新课程新高考,开展选课走班,推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强化全体教师育人责任,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薄弱环节进行精准诊断,精准纠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关注学生,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5.立足校本研究,提高科研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教科研管理、校本培训、课题管理、教科研奖励等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教科研活动,使教科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研化、实效化。
(2)完善管理网络。建立“校长室领导——教科处管理——教务处配合——教研组落实”的四级管理网络。在管理工作中进一步突显教科处的地位、职责与作用。教科处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能机构,对学校各部门、每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有服务、指导和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科处全面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主持开展教改实验,负责教师培训和教研组活动的开展等。
(3)组建科研团队。根据学校需要和教科研发展的实际,逐步组建起学科科研团队、名师科研团队和重大课题研究科研团队。学科科研团队由教研组长负责、备课组长和老教师参与,负责学科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学科建设工作;名师科研团队由学校名师领衔、科研新秀参与,以校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开展教科研工作;学校为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建由省市专家指导、职能部门担纲、骨干教师参与的重大课题研究科研团队,负责全面攻关。
(4)构建课题体系。以学校承担的课题为龙头,形成国家、省市规划课题和学校课题研究体系,形成互动互促的研究格局。坚持问题导向,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入手,进行校本小微课题研究,提高教研针对性。帮助教师国家、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研究和结题工作,提高课题研究质量,重视课题成果运用。
(5)加强队伍建设。学校大力实施教科研激励政策,在选人用人、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绩效考核等方面向教科研突出的教师倾斜,加大对教科研扶植力度。充分利用市主要传媒、校园宣传阵地和有关会议及时向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在教科研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积极营造人人谈教科研、人人做教科研、人人乐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实行教师分层培养,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提出明确任务,及时进行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6)抓实教研组活动。实行教研组月例会制度,教科处每月第一周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布置本月教研组工作事宜,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教研组长每月开一次教研组会,活动要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全员参与、积极研讨,形成研讨结果,会议记录详实,分管中层干部全程参与、进行指导与检查。教研组长加强对备课组工作的指导,每月对本学科教师进行一次教学“五认真”检查,对学科教师教学质量跟踪监控,对期中期末考试和质量检测成绩进行分析、总结。以创建优秀备课组为抓手,规范学科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做好公开课开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听评课、质量检测等学科教学常规工作,收集、整理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积极加强与市教研室联系,提高教师在徐州市的影响力。在校园网上开设学科专栏。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学科比赛,努力提高比赛成绩。教研组长认真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科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出一份试卷,写一篇论文,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写一份优秀教案,并进行评比考核。教研组长要注意引导教师围绕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五个一”活动落到实处。
6.加快省级优质平台建设。
(1)完善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汇聚师资、教学改革、育人方式改变、互动平台、资源流通等优势,整合校内外人文学科特色课程资源,创新师资、内容、方式等建设思路,提高育人效能。
(2)加快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学校争取财政支持投入资金,优化物联网校园布局,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构建应用场景激发学习动力、应用场景任务驱动学习进程、学习成果改善现实生活的学习方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
(3)加快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建设。切实加强“徐州三中智慧校园应用通”的管理服务效能,将校务办公系统、各级QQ、微信管理群、教务管理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集成管理,系统建立精准管理、精准教育、精准教学、精准服务的各级各类数据库,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课内课外、线下线下、选课走班、一线后勤等方面相融通,实现办公、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三部分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教代会代表为成员的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规划的内涵要求,明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跟踪评估。通过教职工大会和专题学习活动等,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规划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及时评估、督查规划落实情况;推进校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将广大教职工关注点引导到学校的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完成学校发展规划。
二.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作用,把全体教职员工和社会力量的智慧和能力集中到学校发展中来。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竞岗制和任期制、教职工聘任制,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教师自我约束,自我创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能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分配制度。
三.思想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积极为学校谋发展,为教职工办实事;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全校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教师中建立积极、民主、健康的舆论,营造精诚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后勤保障
认真执行后勤的相关管理规定,不断加强后勤人员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教育设备的基础上,加大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硬件建设。后勤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经营与服务”的理念,有效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及时为教育教学特别是实施新课程和师生服务配置各项设备设施,并提供一流的服务。
五.资源保障
加大与各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沟通的力度,争取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我校办学的理解和支持;加大与高校、兄弟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起到示范性、实验性和辐射作用;加大与学生家长、社区和校外资源基地的沟通和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育人的合力;加强与历届校友、社会贤达、热衷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的沟通和合作,争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