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这是教育家斯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观点,也是王雅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看重的环节。她认为,教室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形成班级氛围、打造环境育人的空间场。将教室的墙面利用起来,可以展示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熏陶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如何让教室的墙面说出不一样的话”,王老师将这个任务布置给学生们,让他们亲自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室。让学生们亲自参与教室的墙面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室就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家园,作为家园的一份子,校园生活的一员,每名成员都有为家动手、美化家园、建设家园、共筑校园生活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合作、讨论、交流、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好的教育生成的过程。首先,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不同的主题,王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绘画组、手工组、摄影组、搜集资料组等。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与主题相关的任务,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墙面设计。当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王老师又指导学生将他们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面具有特色的教室墙面。同时,也可以在墙面上添加一些文字或说明,以帮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这面墙的设计意图和主题,当教室墙面设计完成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以下便是王老师提供的鲜活案例——
【案例一】“我和老师们的点点滴滴”照片墙
王老师喜欢给学生拍照。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在镜头下也会做出搞怪的表情;班里总是勤奋学习的女生在镜头下留下青春的影子;青春期的男生也会摆出酷酷的表情,做一个“冷脸帅哥”,还有各科老师的生活照、同学们被抓拍的“黑料”、老师们被做成表情包……一张张照片用精美的夹子展示出来,空空的墙壁马上变得温暖,一个有温度、幸福感满满的班级正在建立。
【案例二】“追梦少年 不负青春”梦想墙
高三的学子总是绕不开一个主题:大学。十几年的漫漫求学路,每一位同学心里早已刻下了自己理想大学的名字,把梦想写下来,时刻鞭策自己。一张张白纸在同学们的描绘下赋予了青春的理想,有些同学在自己的“理想单”上制定了严格的计划,一模至三模的分数早已规划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些同学精美地描绘大学的校徽,将大学精神根植于心,有些同学将自己的誓言书写其中,为一个个枯燥重复的晚自习指明努力的方向。一张张承载了少年梦的“理想单”整齐的张贴在墙上,每次看到都让人不禁感慨: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受到美化班级墙壁这一活动的启发,王老师不断创新着班级管理的新模式。有形的墙壁成为了会说话、会倾吐、会交流的园地,而班级管理中存在更多“无形的墙壁”,它们可以成为学生们成长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们自主表达、深度交流的广阔空间,一面面的“无形的墙壁”并非拘囿束缚学生的高城深堑,而是学生可以自由穿行其间,展示个性与创造力的海阔天空。“班级成长日记”就是王老师班级里独具特色的师生交流平台,日记不仅能让班主任快速了解班级情况,还能让学生们在日记中记录成长,感悟成长,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幸福感。王老师会利用班会课上的机会,提前准备并打印十五份不同的问卷,每份问卷上有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们二选一作答,作答完成后将纸条折成纸飞机,准备起飞。于是,飞机开始在班里飞行,学生们可以随意捡起地上的纸飞机开始对其他同学的答案作回复或是回答同学没有作答的问题,这个步骤完成后,重复起飞操作,总共三轮。在所有航行结束后,每组由一名学生将本组的写有答案的飞机回收,由王老师进行汇总装订,作为一本班级“流浪日记”。这样,每个人依然可以继续给其他同学进行回复,也可以看到别人给自己写的话。纸条上的问题是王老师根据学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日常的表现精心设计的,匿名回答的方式能让她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她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同时,这种做法让自主表达,深度交流成为班级生活主旋律,也增强了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这就是王老师教育的“小智慧”,从一面到无数面“会说话”的墙,有形与无形的墙共同支撑起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支撑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班级的每一名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和审美水平。真正的教育萌发于教师之心,内化于学生之心。王老师就是这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捧一颗赤诚的真心,智慧、真诚、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他们的未来,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